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读书丨电影丨小生活
微博:http://weibo.com/jstoreyying
工作联系:jstoreyying@163.com

《百万英镑》: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


迹·杂货铺,一期一会,营业中,欢迎光临~

这大概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当决定参加“B站读经典”的活动,选择了《百万英镑》,一为一向喜欢马克·吐温,一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似乎是想要告诉我什么,想拉我一把的意思。

两个富豪,一个流浪汉年轻人,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钞票,一个赌约,一个月,30天,组成了《百万英镑》的故事。

 

这是一个疯狂的赌约:

 

如果有一个非常诚实和聪明的外方人漂泊到伦敦,毫无亲友,手头除了那张一百万镑的钞票而外,一个钱也没有,而且又无法证明他自己是这张钞票的主人,那么他的命运会是怎样。

像是被问了一个类似如果中了五百万,要怎么安排这笔钱这样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真的需要我夜以继日的思考,而马克·吐温给了我们他的答案。

一个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金钱财富的答案。


      

若如此便是“拜金”

《百万英镑》,我想先从故事开始说起。

之前也读过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王子与乞丐》,一直是我小学时期最喜欢的经典名著的作家之一,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因为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看不出太多让人撕心裂肺的歇斯底里的东西,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都处于十分放松的状态且结局大多圆满,看完作品让人像做了一个梦一样,像看完了一场电影一样,虽然梦消散了,电影散场了,但我们不一样了,我们成长了。

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钞票,犹如一张担保主人公亨利·亚当斯人格信用的保障书一样,让所有的人对亨利的态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饭店老板允许让亨利无期限的赊账,并且因为亨利的光顾引来更多的顾客后还送钱给亨利;服装店的老板在看到亨利流浪汉打扮时,只打发了伙计招待他,伙计也并没有把他放在心上,干完了自己手上所有的活才去接待他,对他的态度尖酸刻薄,却在得知亨利拥有一张巨额钞票后,让他试穿贵族的衣服,并首先将对他的服务放在首位;舆论媒体将这位拥有百万英镑的奇怪富翁捧成了“网红”,将他的地位抬得比公爵贵族还要高,亨利成为了社交场上的红人。

 

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啊。

所以...

《百万英镑》是一部讽刺英国社会拜金主义的作品。

但是...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百万英镑》就不是经典,马克吐·温就不是大师。


      

当诚实和聪明成为一种美德

在众多外界对于亨利·亚当斯“一夜暴富”的态度中,我想着重把目光聚焦在两个人,亨利后来的妻子波霞·朗汉姆和亨利的老相识劳埃德·赫斯汀。

波霞是亨利在美国公使的晚宴上认识的女孩,是美国公使小姐的一位女性朋友,用马克吐温的原话来说是“我在两分钟之内就爱上了她,她也爱上了我——我不用戴眼镜就看出来了”。

用现代人的思维,我一直在找寻,亨利和波霞是否是“真爱”的痕迹。

从亨利的角度,波霞只是公使小姐的女性好友,最多不过是一位家境殷实的女性,又同时与他投机,仅此而已。他喜欢她,所以将自己其实身无分文和打赌的事情都告诉了波霞,让波霞成为了整个故事中第一个知道事情真相的人,波霞是什么反应呢,波霞还会和亨利在一起吗?她一直笑,笑得前仰后合,整个人都不好了,然后她劝亨利要节俭开支,不要让负债蔓延至第三年的收入。所以,亨利更爱她了,不仅没有因为他一文不名而放弃和他交往,反而她支持他,规劝他,甚至愿意陪他去归还这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所以在回家的路上,故交劳埃德一直在跟亨利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时,亨利一直想的是波霞,以至于什么也没听进去。

但是亨利不知道,波霞是那个给他这张钞票的两兄弟,其中一位的继女。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波霞是知道了亨利的身份了。

真的很意外,在这样一部讽刺拜金主义的作品中,出现一个像波霞的人物。她难道不是应该在知道亨利是个穷光蛋以后二话不说的离开亨利吗?她难道不是应该用自己强大的经济支撑吸引亨利和自己结婚吗?这才是描写拜金主义的正确操作啊?

不要忘记了,亨利为什么会被选中成为执行这场赌局的人呢?因为他身上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特性:诚实且聪明。

故事引到了亨利的故交劳埃德的身上。劳埃德是唯一和亨利的过去有关的人,他说亨利是一位真的预言家,因为在美国的时候,他们曾经一起工作,为了微薄的薪水一起加班奋斗,劳埃德说要带亨利去英国发财的时候,亨利拒绝了,他说劳埃德一定不会成功的,亨利不想耽误,他不想把工作的顺序打断。所以,亨利一直都是一个脚踏实地且实在的人,他似乎是那个时代的意外,不做发财梦的那一个。但他又是聪明的,他懂得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利用自己的名义帮劳埃德将银矿的股份出售,并赚得了第一桶金,在一个月的期限结束之前,他就已经在银行拥有一张二十万英镑的存单 了。

这两个特性,波霞一定也感受到了,而作为当时社会疯狂追捧金钱的大环境中,诚实和聪明,这两个本平常不过的特性,却变得难能可贵,变成一种品质和美德,作为资产阶级的波霞和他的父亲游走在英国上流社交圈内,很难去看清的部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波霞的继父在清楚亨利的经济背景和这一个月的经历的前提下,依然愿意将波霞嫁给亨利作为妻子的重要原因,难道不是更加讽刺吗?


      

大时代的烙印

虽然最后亨利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财富,甚至于都不需要打赌的两兄弟提供的财务和薪金,可是这财富的来源却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钞票,其本质无法逃离“空手套白狼”的模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个成为“洛克菲勒的女婿”的故事,将农夫的儿子以世界银行副总裁的身份娶得洛克菲勒的女儿,又以洛克菲勒女婿的身份成为世界银行副总裁的故事。在现代人看来,不乏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例子,却也是一个虚无缥缈且易碎的梦。

马克·吐温尽管是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英国,却是以美国人的视角写着英国的故事,或者说是用英国的故事照见美国的现实。在美国公使的晚宴中,有一个细节,亨利和寿莱迪奇公爵争夺上座首位,两人相持不下,最后以血统作为获得首座的标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费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丈夫汤姆就是用盖茨比的身世和血统来刺激他放弃黛西的,在旧贵族汤姆看来,盖茨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发户,无论他再有钱,还是从牛津接受教育,他无法摆脱是农夫的儿子的命运,这深深的刺痛了盖茨比。这样的描写,其实都是传统贵族与新资产阶级,旧世界与新世界的碰撞和冲突。

 《百万英镑》于1893年发表,要比《了不起的盖茨比》早上三十年左右,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经济大萧条之间,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受益国家,国家生产力近乎疯狂的增长,迅速将这个国家带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为了世界的佼佼者,“美国梦”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有任何奇迹和可能的时代,是一个只要有风猪都会飞起来的时代,如果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产主义的萌芽,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资产主义的胜利。而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是那样的渴望成功,渴望金钱和财富,渴望声名和利益,马克·吐温或许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拥有自己的股票,股票随着经济的膨胀几斤疯狂的上涨,让他也随之轻飘飘起来,也正是因为这样,当经济泡沫降临之时,几乎破产的马克·吐温才会对作品中的劳埃德和午夜梦回身处焦虑与恐惧中的亨利更加感同身受,《百万英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黑色幽默,依然正义

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而我则认为,所谓经典,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不爱读也没有时间读的东西,《百万英镑》就是这样的作品。于我本人亦是如此,在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时俱进的政策让勤劳且有梦想的中国人民进入了小康,步入了富足,相比幼年时的生活状态和环境,恍如隔世一般。随之改变的,也包括我们对于文化的重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大概有很多像我一样曾经能一周看两到三本长篇书目的人,现在也很难讲一本书在一个月内读完了,大多时间我们都趋于焦虑和浮躁,我们总是想快一点知道故事的结局,想快一点知道什么时候能出人头地,却忘记了享受过程,以至于我们看不清很多人和事。

可是如果真的一切都来得太快,午夜梦回时,我们会说什么样的心情呢?作品中,亨利从得到巨额英镑钞票的难以置信,他回头去核实这样的一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诚实的年轻人;到外界对他虚伪的“善意”的半推半就,多半是虚荣心在作祟;可每到夜晚,他总是陷入无尽的不安‘,恐慌和焦虑中,他害怕当一个月后失去百万英镑重新回到身无分文的时候,人们发现他是一个骗子的时候,他应该怎么办,为了不让自己那么焦虑,他开始思考要像两兄弟提出多少的薪金,花多少时间来还债,并尽量减少开支;虽然不知道,他和波霞结婚以后,能否睡得安稳,是否有个好梦。但是马克·吐温给了他一个圆满的结局,或许是因为他诚实且聪明,或许是因为他在荣华富贵前依然能保持一定的清醒,但无论如何,马克·吐温还是想要告诉我们,不做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的奔自己的前途,这样的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且过得有底气。这也是作品中为数不多但较为正义的一面。

这才是真的对于拜金主义的思考,这才是真的经典,这才是真的大师。

向马克·吐温致敬。

以上就是本期迹·杂货铺的全部内容啦~

 迹·杂货铺,一期一会,灯火长明~ 


评论
热度 ( 26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迹.杂货铺 | Powered by LOFTER